陕西省保卫协会网

陕西内保(第七十六期)

网站首页 > 陕西内保(第七十六期)

古代“快递”,八百里加急不接民间订单

时间:2018-09-11 00:00:00浏览:216

古代“快递”,八百里加急不接民间订单

 

哪些快递不能寄?丢件如何赔偿?如何保护寄件人隐私?日前,《快递暂行条例》正式出台,并将于今年51日起施行。

伴随电商的一路高歌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中国快递,业务规模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,对全球包裹快递量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了50%。而事实上,“快递”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,一套完整的国家邮政系统在古代中国就已经建立了。

八百里加急却不接民间订单

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“驿传”或者“邮驿”,是古代政府为了传递文书、接待使客、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,官办官管官用。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政府的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,也承担一些物资的运输工作。

既然是公文和军情,对时效性的要求就非常高了。那么,这套系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?

汉代马递的最快速度是日行四百里。唐代则规定,每天车行至少一百二十里,骑马一百八十里,皇帝颁布的敕令须日行五百里。

到了清代,由于军机处的设立,文书传递的速度被提高到一昼夜六百里甚至八百里。咸丰和同治时期,由于战火不断、军情紧急,出现了“红旗报捷”,一旦前方打了胜仗,就立刻以八百里的速度飞递,沿途驿站秣马以待,一听到铃声立刻飞身上马,驰往下一站。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听到的“八百里加急”。

然而,这些“快递”业务虽然高效,普通百姓想要享受却非常困难——国家邮政系统不接受民间订单,所以民间通信大多靠私人捎带。汉乐府中有一首《饮马长城窟行》,里面有一句“客从远方来,遗我双鲤鱼。呼儿烹鲤鱼,中有尺素书。”写的就是托同乡的人带回家的信件。

不过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风险,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东晋时,殷羡从南京出发到豫章(今江西)任太守,临行前别人托他带了一百多封信,他出城以后就全部扔到水里了,说:“沉下去的自己会沉下去,浮起来的自己会浮起来,但是我殷羡不能做这种给人送信的事情。”

若想避免遇到这样“不靠谱的快递小哥”,古时经济条件比较好的人常选择派专人送信,做生意的就自己负责货物运输。还有一些“不走寻常路”的办法,比如苏武鸿雁传书,到唐代又有了飞鸽传书。明清时期,逐渐产生了专营民信业的民信局,货运方面则出现了镖局,不过镖局只运送贵重物品,且押运价格不菲。

上世纪60年代,在新疆吐鲁番发掘出土的赵义深家书是当时的一份书信实物。这封信农历九月五日从西州(今吐鲁番)发出,十二月三日在洛阳收到,两地相距大约3000公里,3个月收到,平均每天要走30多公里。

古代邮件严格的保密措施

保密是古代“快递业”非常重视的问题。为了防止中途泄密,被人拆看或伪造,古人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。

以秦代为例,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。《行书律》中规定:“行传书,受书,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,以辄相报也。书有亡者,亟告官。”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:“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”,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。

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。在秦代,文书写在竹简上,传递前人们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,在结绳处使用封泥,并盖上相关印玺,以防私拆,写在绢素上的则要装入书袋中。

到了汉代,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,外封套有函、箧、囊等,根据物件的形状、大小,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。在唐代,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。封泥不仅有保密作用,还有等级之分,最高五封,最低三封,封泥越多邮件越重要。

主办单位:陕西保卫协会网    业务指导:陕西省公安厅经济文化保卫总队

地址:西安市雁塔区南二环东段396号秦电国际大厦1029室  邮编:710061  协会邮箱:sxbwxh@126.com

版权所有:陕西保卫协会网  电话:029-89351819   传真:029-89351819  陕ICP备12005616号
技术支持/名远科技